为什么要建立大宽表?
在高度系统化驱动的业务中,查看业务报表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需求了。在分工非常明确的大型企业里,往往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或者数据开发团队,他们能够胜任此类需求(但也未必是轻松的,或者说高效的)。
但是,在都是业务开发的中小团队中,业务报表需求,往往就是业务系统的程序员自己进行开发。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有多普遍,至少在我自己的团队是这样的。业务系统的设计往往是为了实现更强一致性,更高效率,而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,在这基础上进行报表开发,往往会写出非常复杂的 SQL。
而不同角色的管理者要求的不同分析视角,使得报表的复用性无法达到理想的程度。开发繁复的报表统计需求,成为了程序员一个无法避免的负担。而在一个“管理信息”集中的系统里,这种矛盾变得尤为凸显。不光是实现这样的需求变得困难和不堪重负,仅仅是保持实现的正确性和高效性,都变得极为困难。
引入大宽表,可以有效降低开发的难度,以及提升代码的复用性。
什么是大宽表?
大宽表,顾名思义是一种由单一 key 聚合起来的大量的相关列数据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以用户的 ID 为 key,把跟用户相关的所有字段,全部提取出来放到一个单一的表里,每个字段一列,这种就是一个大宽表。
大宽表,我相信这个概念在数据仓库里非常普遍,我也就借由数据仓库的一些基本概念来阐述大宽表的概念。
数据仓库
数据仓库的概念就像表面上的意思,是数据的仓库。不那么显然的是,数据仓库的存在,往往是为了数据分析的需要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OLAP。而业务生产系统往往是为了事务的需求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OLTP 系统,这恐怕也是相对于数据仓库来说的。
将数据从多种不同的业务系统提取,并进行整理后,产生以适应多维度分析的数据结构和格式,是数据仓库这个关键性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。
我两度经手管理跟大数据有关的团队,都会看到一个经典的结构图,关于数据仓库的一般性架构的:
每次我看到图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的,ODS(Operational Data Store),DWD(Data Warehouse Detail),DWS(Data Warehouse Summary),DM(Data Market/ Marts),ADS(Application Data Service)等等,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。括号里写的一些缩写,也只是我网上随便找的,未必就是精确的,至少每个大数据开发,架构师都一套振振有词,虽然他们也未必能说清楚缩写的真实含义。
回来,不管数据仓库到底是什么意思,但是都透露出一个基本的思想,就是业务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和规范化处理,然后,形成按照特定主题聚合的“成品”数据,方便分析应用更好的使用。
无奈的选择
如果你所在的公司,有一个建制完善的大数据开发团队和对应的数据分析团队,那么恭喜你,你可以从这类的任务中摆脱出来,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开发。否则,应对各种各样的报表需求,也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任务。
大数据的架构看似美好,但是就跟 OSI 的网络七层模型一样,这是理论中完美,在实操过程中,要应对各式各样的挑战。这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说的,即便对于专业的大数据开发团队来说,实现数仓的架构既不是轻松的,也不是高效的。
不过,我在实际业务执行过程中体会到,数据仓库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,也有很多的可取之处。比如,根据一个用户的 ID,就可以提取到有关此用户单个人的所有统计信息,然今后再进行简单的聚合,就可以计算出各种想要的分析维度,这难道不美好么?与之相对的,你可能要在系统里联表七八张,然后用复杂的过滤条件,再用复杂的 Group By,最后得到的数据,还需要在代码层再次进行运算,才能得到结果。
数据仓库的数据分层清洗汇总的思想,将很多复杂的运算,在计算层次上进行了抽象和分离,最终实现了计算和统计分离,是一种高效的解耦思想。
我们的所有统计分析在一条复杂 SQL 中出来,这种反倒是将所有东西杂糅在一段代码里进行处理,一个是不方便复用(只能拷贝过去改改),另一个就是不方便调试(很难阅读,也很难比较)。
但是我们又没有足够的人力去把整个数据仓库做出来,形成一个四层结构的 DW。那么这时候,大宽表,就是我们妥协后的一个很好选择,也会成为未来数据仓库构建的一个良好基础。
如何设计大宽表
大宽表,实质上,就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业务数据表集合,根据单一 key 在二维上一种展开格式。举个例子,用户大宽表,包含 ID,姓名,账号,注册日期,订单数,消费次数,消费总金额,消费平均间隔,消费最高的五个品类,消费的价格区间,等等等各种简单但并不平凡的字段构成。
有了这张宽表,我们可以分析用户的消费能力,消费习惯,活跃程度,流失概率等等各种报表。
归纳法
你的团队应对单个分析需求的时候,往往不会想到要去做个大宽表,因为单个分析需求来的时候,业务往往刚刚起量,我们不可能遇见未来的发展趋势,一般都是直接帮需求方实现了。
但是当类似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时候,就要警醒,可能业务已经进入腾飞的态势,未来此类分析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频繁,而我们需要提供精度越来越高的数据。
这时候,将已经收到并实现过的统计分析需求,进行汇总观察,提炼一个主要的分析 key,并形成宽表设计,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这种方法,我称为归纳法。
字段遴选
哪些字段进入大宽表,哪些不要,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,我们业务团队自行研发宽表,本来就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,意味着我们开发的资源非常有限。不可能无限实现各种字段。
那些明显能够支撑统计需求的字段,必然纳入我们的选择,哪怕是冗余的。这些统计字段都会降低后期分析报表出具的难度。但是有些变化不那么频繁的字段,也可以继续保留主键,而不对值进行展开,这就意味着后期分析的时候,仍然需要联表查询,在数据仓库中,这种往往叫维度表,但是哪些字段可以作为维度表,并不是表面上那么明显,经常是艰难的抉择,这就需要长期业务开发积累的经验。
缺点和困难
说了很多优点,缺点和难点却不得不提。
比如,一致性和延迟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。客户是不会容忍你,多少分钟同步一次的。他们只觉得,我在系统里改了数据,我的统计值为什么不变?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做好事先需求的沟通和用户教育,对用户做出延迟承诺,比如,XX数据,在变更后,至多 10 分钟完成各种环境的同步,这就是一种服务承诺。通过这样的方法,在用户心中建立合理的预期。
第二,宽表构建的依赖和调度的复杂度。比如宽表里的字段,有些在构建时期,就是通过多个关系表,关联起来以后综合计算或者说判断的,在宽表里表达很简单,只是一个字段而已,但是计算过程可能就比较麻烦,有着前后依赖。我举个例子,比如我们用的一个金额列,必须先计算当地支付金额,然后在这个基础上,查询货币兑换的比值(需要用币种和发生时间查表得到),进行外币折算后,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金额字段。在进行此类字段的构建时,就出现了依赖的问题,我先要构建第一个字段,然后查询其汇率,才能构建第二个字段。构建时候需要先计算原始币种,发生时间,然后下一步骤才能计算折算金额,有前后依赖问题。
另一个自然想到的问题,是一旦业务数据库发生了变化,这种前后依赖的数据计算,还需要被及时和顺序地调度,这就引发了需要一个强大的依赖管理和任务调度系统。才能有效实现数据宽表的及时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