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塑笔记观念,用 CODE X PARA 《打造第二大脑》

记笔记这件事,我从 Evernote,换成 OneNote,又用上 Obsidian,软件换了一个又一个,也真的存了很多资料,但真正用上的却很少很少。直到我读了一本书后,我才知道是为什么。

看下去,会颠覆你对笔记的理解。

为什么要记笔记?

热爱笔记软件的人,非常多,他们记录想法,或者收藏信息。光是市面上层出不穷的笔记软件,就足以说明这个市场有多大。

不过,当我问你 为什么 要记笔记,可能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确定。不过真的如此吗?

你可能会说了,那有什么不知道的,怕忘呗……那么你追问一下,为什么怕忘?那你可能会回答,将来用得到……

那么,你用上了么?

记了笔记却用不上

我当然用上了我的笔记,尤其是证件、证书,甚至一些体检报告,只是大部分都局限于个人文档,那些真正的“笔记”,却很少用到。

比如,我曾经看到一篇很好的公众号文章,只读了前几段,深受震撼,就存了下来,想着以后再看,而且一定用得上,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……

又比如,我记录了一些灵光一闪的创意,有关独立 App 开发的、文章写作的、奇思妙想的,记完了,也就从脑海里清掉了,再没有碰过。

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料,我都往笔记里塞,像一个为了过冬拼命囤积的松鼠。可渐渐发现,笔记越囤越多,目录凌乱不堪,甚至拖慢了软件的运行。

因为每一款软件都要收取订阅费,前两年,我决定彻底放弃使用 Evernote,只保留 OneNote 以节约成本。

在数据迁移的时候,我发现:很多资讯已经过了时效,完全失去价值;那些创意、点子,也不再新鲜。

我突然意识到:记了那么多下来,却根本没有用

记笔记最大的误区

我们都走入了记笔记最大的两个误区: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

收藏笔记没有目的,就会盲目,随便什么都会记录下来,只要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很好,以后可能用得上,就会不由分说地记录到自己的笔记里面。

有得时候甚至没有看完全文,就记录下来了,而记录下来以后,可能再也不会打开。平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。

而没有系统性,就不知道怎么去组织自己的笔记,最后被海量信息淹没,有时甚至自己都分不清,曾经是否记录过这个信息,以至出现重复收藏的情况。

记录的笔记没有给自己提供帮助,用不起来,最后只是浪费存储空间和时间。

笔记就是第二大脑

头脑的价值在于创意,而非记忆。—— 《搞定》

记录笔记,扩展了大脑记忆的功能,但是,将记忆保存在笔记里,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利用它们,就会削弱大脑创意功能。

记忆存在大脑里,不是静止不变的,而是会被反复加工,去芜存菁,最终内化,成为我们经验的一部分。这整个过程,甚至都不会占用我们的注意力,完全是自动的。

但是,如果记忆存在笔记里,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执行这些步骤,它们就会死板地停留在那里,再也不会产生什么变化,更不能产生价值。

笔记,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第二大脑,而我们也必须学会使用它的方法,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价值

第二大脑的真正作用

笔记作为第二大脑,真正能发挥出的作用有四个:

  • 抽象思维的具体化
  • 促进不同思想之间的融汇贯通
  • 辅助长期决策规划
  • 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

当然不可能像第一大脑那样有诸多神妙功能,但能做到这些已经对我们帮助巨大了。

弗朗西斯·福特·科波拉,是一位在旧金山供职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,既不在好莱坞工作,也没拍过商业大片,派拉蒙影业找到他时,已是濒临破产,不得已接下了委托。

通过阅读小说原著,记录笔记,终于形成了拍摄的灵感,拍出了在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名作《教父》。

电影上映四十多年后,科波拉厚达 720 页的笔记本被印刷成书,每本售价 50 美元,这本揭秘《教父》成片过程的书,获得了大卖。

科波拉的例子说明,运用得当,笔记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威力,《教父》这个被同业认为是充满铜臭和成人成份而屡遭拒绝的剧本,却成为了影史上最成功的艺术片,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。

如何用好第二大脑

想要用好笔记,让它发挥出真正的威力,只要学会 CODE 法则,它就能成为人人都能运用的神技!

C:抓取法则 Capture

只抓取有价值的想法和见解,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消息,省略其他。

如果,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,那么,未经筛选的信息,不值得保存。什么都存下来,只会让你的笔记本里变得混乱,最后反倒很难从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。

获得了 1965 年诺贝尔奖的费曼,有自己非常独到的方法。他总是会准备 12 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,这些问题正是他筛选信息的过滤器。

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准备 12 个问题那么多,但是也一定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筛选信息标准

  1. 是否具有启发性?
  2. 是否具有实用性?
  3. 是否具有个性?
  4. 是否具有新奇性?
  5. 是否让你共鸣?

上面这些只是一个示范,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标准,对信息进行筛选式收集,避免信息过多。

O:组织法则 Organize

以行为为导向,用“可行行”和“相关性”过滤掉冗余信息。

信息抓取回来,只是完成了第一步,那么组织和管理抓回来的信息呢?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。

只有让生活井井有条,才能让工作饱含激情。—— 福楼拜

你的笔记本的分类目录是不是这样的:

  1. 经管类
  2. 计算机类
  3. 时政类
  4. 科学类
  5. ……

这是一种很传统的,按照内容来分类信息的方法。起源于图书馆管理资料的一种叫“杜威十进分类法”的方法,多数人用的还是一个简化版本。

但是这种方法其实有很大的弊端。就是我们并没有能力设置一个很森严的分类体系,并且严格地去执行它。尤其每个人有自己熟悉的领域,比如我熟悉计算机科学,能建立这个分类体系,但是我也没有自信,就完全准确。如果一个不是我特别熟悉的领域,那就更难了。

而一旦你在分类的问题上懒惰了,你就会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到一个叫做“临时”的目录,或者“其他”的目录。

这里要给大家提供一套全新的思路。PARA 组织法

这个方法要求大家把一级目录分为四个主要的目录:

  • Project 项目
  • Area 领域
  • Resource 资源
  • Archive 归档

项目里,放置的是最近的关注焦点。而且都是范围确定,期限确定的事情。所以才是一个项目。比如,7 月 15 日完成四所大学的申报,这是一个项目;而了解大学的专业特长和排名,这就不是一个项目。

领域里,放置自己的兴趣点,但是暂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,比如对编程感兴趣,对 AI 感兴趣,对茶艺感兴趣。

资源,顾名思义,就是一些既不是项目,也不是领域的资料,你觉得你可能会用得上,但是不会持续 Focus 在上面。

最后是归档。就是当项目结束了,以后不再用了,或者领域因为兴趣转移不再关心了。都要放到归档里面去。

我们不难看出来,这四者的大类也是可以转化的,比如某个兴趣领域突然就要产出了,那么可以拖入到项目里去。

另一个重点是,这套方案,是完全行动导向的。比如项目,就要求你关注项目的范围和截止期,尽早把项目做完。而领域,就是细水长流长期投入,而资源,则是那些你注意到了,但是没资源转换成项目或者不会持续投入形成兴趣的东西。

每一个品类的设置都基于某种行动策略去考量。我觉得这个方法论也是十分精妙的。不倡导去设置森严的层级关系和逻辑严谨的分类体系,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,非常困难。还主张扁平,让所有资料都平铺在文件夹里,也是 OK 的。

D:提炼法则 Distill

提取要点,节省调用时间。

我们平时收集笔记的时候,除了会把大量本不该存下来的资料都存了下来,还有一个误区,就是从来不会对存下来的资料进行提炼和萃取

当然这两个问题都是相辅相成的,如果你不经筛选就存大量的东西,那么肯定没有精力去提炼和萃取这么多资料。

而如果你不基于行动的目的去收集和组织资料,因为没有目标,也同样没有必要去做这种事情。

现在就来看看,我们怎么才能把资料提炼好,以备我们随时取用吧。

提炼资料有四个关键步骤:

  1. 精选文本,首先,我们不提倡把整篇文章都留在笔记里面,很多文章资料都很长,你其实只要其中特定的段落即可,你可以保留文章的原始链接,还想要的话,再去原始的网站查看就行了。
  2. 加粗重点,既然存下来的是文本,那么对于好词好句,或者自己极端感兴趣的东西,就可以把重点加粗出来。
  3. 高亮文本,如果你完成了上面的两步,第三步就是把加粗的文本中,最亮眼的词汇再高亮出来。
  4. 提炼大纲,既然都已经提炼了三遍了,最后一遍就是用自己的话,写成总结,或者把自己打算在什么场合怎么去利用这些信息,给写成一句话纲要。

不难想象,经过上面的四步萃取法,你保存的资料,都是极短的,甚至很多早就记忆下来了。就好像计算机程序被加载到了高速缓存里,随时都能运行出结果了。

这套方法论,也有一个形象的名字,叫“渐进式归纳法”。

E:表达法则 Express

表达是最终目的,一切是为了信息创造。18 世纪哲学家维柯说过一句话“真理不外乎创造”。

有道是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如果不付诸实践,再伟大的想法也只不过是个想法。

人的思维如白云苍狗,变幻无常,只有通过表达,将不可捉摸的想法,固化下来,转化成一种可以输出的知识,那一刻,这个知识就真正地属于你了。著名的费曼学习法,也主张教学相长,通过输出,带动学习。

通过表达和创作,带动笔记的真正价值。

这里也有一个小技巧,那就是我们花费了很多注意力去收集、整理、萃取的资料,不应该在表达完成的时候,被弃之敝履。不要提有很多没有用到的素材,即使是用过的素材,也可以在新的场景下,发挥不同的作用。

我们不应在项目结束后,就一股脑将所有资料都丢入归档,应该小心遴选,打上标签,以便再次利用或者未来检索。力求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现在就开始行动

学会这套方法,你就会变得无往而不利,成为整条街(gai)最靓的仔!

快点行动起来吧!

另外,这整套方法论都不是我发明的,秘密揭晓,这就是我要向大家都推荐的那本书,叫《打造第二大脑》!

我还制作了精美的脑图,后台回复“打造第二大脑”免费领取脑图,赞赏任意金额,可以后台留言索要电子书下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