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肯锡笔记术

最近,读了《麦肯锡笔记术》。介绍了麦肯锡管理顾问的一种工作方法:笔记术,他们是如何通过笔记进行思考,从而解决问题的。

全书讲解了如何通过笔和本子进行记录,加深思考,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所以,就不是单纯地用“笔记术”来概括全书的内容,笔记术只是一个基础和出发点,本质上,介绍的还是如何有条理地,按部就班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为什么使用笔和本子可以促进思考?

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,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。这本书给出了作者的一个解释。“锻炼思考能力不能只在大脑中进行。”在使用纸笔进行书写的时候“我们还需要将五感都充分地利用起来”。

那么为什么将“五感”都充分地利用起来,就可以促进思考呢?这个作者没有深入的解释,不过我曾经问过 DeepSeek 这个问题,它给出了一些答案。

核心原因解析
触觉认知增强效应
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手写动作会激活大脑的”感觉运动网络”,促进信息编码(James & Engelhardt, 2012)。每当你用笔划掉任务时,基底神经节会释放多巴胺,形成正向强化循环,这是数字界面难以模拟的神经奖励机制。

有限注意力原理
纸质系统的物理限制(页面空间有限)迫使进行优先级筛选,符合Hick定律(选项数量与决策时间成正比)。相比之下,数字列表的无限扩展性导致「任务膨胀效应」,前额叶皮层长期处于决策疲劳状态。

界面认知负荷差异
根据Nielsen的可用性法则,纸质系统具有零学习曲线的自然映射(Natural Mapping)。而数字工具的功能复杂性(标签、项目、提醒等)产生界面摩擦,消耗工作记忆资源(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)。

时间感知具象化
纸质日历的视觉空间布局激活大脑的”心智地图”能力(O’Keefe & Nadel, 1978),将时间维度转化为空间表征。手写规划时,海马体与顶叶皮层的协同增强时间感知准确性。

书里有这么一段话,我觉得可以引用一下:

人类的大脑从功能上来说,可以分为三部分。

首先是对呼吸中枢和自律神经进行调节、维持人类生命的脑干;其次是对人类的食欲、性欲、睡眠欲等各种欲望和喜怒哀乐进行控制的大脑边缘系;最后是控制语言和思考等人类理性活动的大脑新皮质。通过大脑非常复杂的组合作业,人类才能进行思考和记忆。

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,有没有过考试之前突击复习,拼命记忆书本中的内容,结果一觉醒来全忘光了,最终考试一塌糊涂的经历呢?

当我们尝试记忆某种事物的时候,位于大脑边缘系的海马体会首先对信息进行过滤,然后将过滤后的信息送往负责记忆的大脑新皮质。因此,有时候我们想要记住的内容可能会被过滤掉导致没有记忆。这在记忆模式中被称为“陈述性记忆”。

与之相对的,还有一种被称为“程序性记忆”的记忆模式。这种模式属于身体记忆的类型,需要用到大脑更深处的“大脑基底核”以及小脑的神经网络。

就像小时候反复练习骑自行车,一旦学会之后就算很长时间没骑,身体也一直记得骑自行车的方法一样,利用身体的行动来帮助记忆,只要记住了就永远也不会忘记。也就是说,写笔记这种行为,在身体行动的配合下能够使大脑更加活跃,不仅可以加强记忆,还能起到加深思考的作用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
执行麦肯锡笔记术的基础

奉行麦肯锡笔记术,有一些基本的原则,就是在使用笔记的时候,始终明确一点,记笔记是有目的,记录只是手段,并不是目的本身。那么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这就很重要了。

麦肯锡笔记术,显然是面向管理咨询顾问的一种工作方法,那么管理咨询顾问的工作目标是什么?解决客户的问题,所以对于一般职场的牛马来说,都很适合学习麦肯锡笔记术。使用笔记的目的,一般都是解决问题,工作中的问题,乃至生活中的问题。

原则1:先写结论

先写结论,我觉得其实是强调目标导向思维,一页笔记必须要要一个标题,而标题被写在最上面。我个人的理解是,这个原则,强调的其实是位置,结论或者标题应该写在最上面,或者左上角。

我们在记录笔记和整理后,得出结论,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发生顺序,但是习惯性地把思考所得记录在最后,是一个不好的习惯,而是应该提出来,放到最上面或者最前面。

另外一个点是,要养成“总括”的习惯,这是一个提高效率,增加解决问题成功率的方法。

原则2:一页一个主题

笔记写出来是要看的,尽可能让相关的内容,聚集在一页里,增加资料和信息的关联,有利于思考。k

这个原则一是说,思维要集中,不要在一张纸上写不同的内容,另一是说,信息和资料也要在记录的时候筛选,不要让一个事情,扩散到两页里去,那样效率就会降低。

原则3:利用 5W2H 来做笔记

这是一种思考方式,就是怎么快速抓住一个事物的本质,记录要简洁。

抓住本质就是问,为什么 Why,什么事 What,什么时候 When,什么人 Who,什么地方 Where,怎么做 How to,多少数量 How much。

听到一段话,把这些点记录下来,就抓住了这个事情。这里“为什么”放在前面,也是提醒记录者,始终记得自己的目的是什么。

原则4:边写边想,边想边写

笔记只是思考的工具,没必要太过整洁美观有序。关键问题是要事后的深度反思和整理。所以,作者主张,边写边想,同时把新想到的东西写下来,从而加深思考。

记录在纸上的东西,有时候会成为大脑记忆的索引,我们的大脑会记住很多事情,但是,有时候事情多了不容易想起来。但是在记录的过程中,记忆被加深,并在纸上留下了索引,事后观看的事后,就可以快速的想起来。

同时“思考的重复运动”,可以“帮助我们找回重要的记忆”。记录笔记,使用了 5W2H 其实是把大脑里散乱的记忆排列整齐的一个过程。写出来又是建立索引的过程。这时候,一些深层次的记忆容易被闪回出来。其实就是整理了自己的大脑。

“思考训练很重要”,但是训练“不能只在大脑中进行”,在“笔记本上做记录”,可以强化思考,取得结果。

原则5:保留足够空白

空白能够激发想象。而留白的关键在于“适度”。

记笔记的四个技巧

有了上面的基本原则和基础,就要正式开始介绍如何使用笔记进行思考。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点,就是介绍了思考问题的基本步骤,这是一个通用的步骤,可以被用来解决任何问题。

  1. 设定问题与确定论点
  2. 整理课题并结构化
  3. 现场调查
  4. 建立假设
  5. 验证假设
  6. 确定解决方案
  7. 执行

通过笔记本和手写,帮助我们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,执行上面的步骤。

技巧1:一目了然的标题

首先就是要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,我们总是容易在一天的庸庸碌碌中,忘记自己的工作目标,一个好的标题,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。

好的标题必须是“一条信息”且“具体”。”用词越简洁越好”。我们往往可以将标题表达成一个问题,比如“是否应该开创新事业?”,“是否应该结婚?”这么做是因为,回答问题是大脑的天性。我们写下问题的标题,可以发挥大脑回答问题的能力。

技巧2:将页面三等分

当我们在笔记本上大规模收集信息的时候,需要让这些信息更为有序被归类,这样才能有索引的效果。

三等分有很多方法,依据场景的不同来决定。

Where,Why,How

问题在哪里?写出问题出现的地方,比如“某产品销量不佳”,“新用户减少”等。

然后记录原因是什么,比如“产品过时”,“促销不足”等。

最后写下对策“推出新产品”,“加强促销”等。

笔记本上要明确地将定义问题的“Where”写出来。只要找出问题的所在,原因和对策也会自然地浮现出来。然后只要对信息进行整理,就可以让思考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。

著名的“空,雨,伞”

空,代表客观事实,就是天空上现在什么情况。比如“乌云密布”。

雨,代表对客观事实的解释,比如“马上要下雨了”。

伞,代表行动,其实就是结论。比如“出门要带伞”。

3C法

这是市场营销角度的问题分解法。

Customer,也就是顾客,到底是谁?

Competitor,竞争对手有哪些,他们有什么行动?

Company,也就是公司,我方,应该做出什么选择?

这里提一下,网上一提到麦肯锡笔记,就只说个“空雨伞”,我不知道怎么回事,至少这本叫《麦肯锡笔记术》 的书,空雨伞,只是一个小小的技巧中的一种而已。

技巧3:图表可视化

当我们收集了太多的信息后,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。为了在整理的过程中,保持“总括化”思考的意识,我们需要将内容进行结构化,利用图表,可以强化这种意识和提高效率。

这里就是著名的金字塔思维的具象化,利用金字塔图表,将信息排布成金字塔形状。

技巧4:30秒总结

这个技巧,来自著名的“电梯测试”,就是你遇到的公司的总裁,能不能在一起坐电梯的时候,讲清楚自己的问题,观点和解决方案?

如果你经过了充分的思考,逻辑非常清晰,就可以做到。比如:

我认为我们公司应该立刻进军××事业。因为这个市场正在飞速发展,今后需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,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市场。我们公司在这一领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开发实力。因为其他竞争对手很少,如果我们现在进军这一领域,能够在一两年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份额第一。公司的业绩也能因此得到提升。

如何整理思考

上面已经介绍了笔记术的基本原则和技巧,下面就是对思考这件事本身的一些辅导。整理思考的重要方法是,将各种信息进行关联,按因果链进行关联。

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问自己“So What?”那又怎么样?有了答案后,再追问自己“Why So?”为什么会这样?通过这样的追问方式,将自己已经掌握的,以及自己能够想到的,都归集成一条因果链,其实完成这个工作,解决问题的方法,几乎呼之欲出了。

思考技巧1:建立假设

有时候我们总是被纷繁复杂的现实绕晕了,也会被旁枝末节吸引注意力,建立假设的技巧,其实就是跳出去,思考“事情本来应该是怎样的”,你就不会被现状,导致现状的问题等等琐碎给迷惑。

思考技巧2:信息分类

前面介绍了Where,Why,How的三分类排版,这个其实也是一个信息分类的思考技巧,从这个角度,思考和笔记术就合二为一了。

思考技巧3:解决问题的 4 个步骤

这个其实前面也提过,就是解决问题的通用步骤和流程,总是训练自己去按照这个模式解决。

  1.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?
  2. 假设是什么?
  3. 验证假设
  4. 整理成果

一些笔记模版

金字塔图表

自我追问

总括模版

解决问题模版

总结

阅读和学习了《麦肯锡笔记术》,我的感觉是,对一些生活学习中,常见的思路和笔记记录方法,进行了一次盘点。不过对我个人来说,整体的信息偏简单了。我很早就学习过各种此类技巧,《金字塔思维》也是学习了多年了。所以,感觉好像没有太多的东西。

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,入门挺好的。

– End 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