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雨水
这也是在一次字节的面试中遇到的题目,暂时也没有在 LC 找到题目的原型。题目是这样描述的:
给定一个二维矩阵,用于描述一处山地的地形,每个元素 a(i, j) 代表该座标位置的海拔高度,设想,现在下了一场足够大的雨后,将所有低洼处都填上水,请判断座标 (x,y) 的最高高度能否达到 h?(最高高度既可以是陆地,也可以是水面)举个例子:
给定地形为:1
2
3
43, 3, 3, 3
3, 1, 2, 3
3, 3, 3, 3
3, 3, 3, 3
在这个地形里,坐标(1,1)的高度是 1,坐标(1,2)的高度是 2,其余位置高度都是 3,我们假设矩阵外部全是深渊,现在低洼就是(1,1)和(1,2)两个格子。很显然,灌水后,会被填平,所有的坐标高度都将达到 3。(被水填平了)
decideHeight( x=1, y=1, h=3) 返回 True,坐标(1,1)位置能否达到高度 3?答案是 True。
decideHeight(x=1, y=2, h=4) 返回 False,坐标(1,2)位置能否达到高度 4?答案是 False。
其实,我在 LC 做过一个一维的接雨水的题目,给定的是一个截面图,然后用两侧的柱子高度来盛水,计算总共能接多少水。但是这个题目不一样,这个是判定水面的高度。受到一维题目的影响,我一直在往那个方向思考,无非就是把一维改为二维,先判断一个方向的盛水情况,再判定另一个方向。
但是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做。后来面试官提示我第一点,我没必要计算出实际盛水的数量,做判断和计算具体值,是不一样的。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提示。因为只是做判定的话,就比具体算出来是多少要简单一点。
只考虑一个方向,两侧如果有高于给定高度的遮挡,则可以认为能够接水,否则就是不行。扩展到二维后,一个坐标点,需要四个方向来遮挡,才能盛水。所以给定一个坐标后,我们判定其四个方向,如果都高于给定坐标,则认为能接水。如果,并不高于给定坐标,那么是不是一定不行呢?未必,因为如果更远处有足够高的遮挡,也可以实现盛水。所以我们要将当前判断记为暂定,然后向远处延伸出去判定,直到找到封闭的遮挡或者触达边界。
于是,我写出了这样的算法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def rainDrop(m: List[List[int]], a: int, b: int, h: int) -> bool:
row = len(m)
col = len(m[0])
visited = [[0] * col for i in range(row)]
def _rainDrop(x: int, y: int) -> bool:
visited[x][y] = 1
if m[x][y] >= h: return True
if x - 1 < 0: return False
if x + 1 >= row: return False
if y - 1 < 0: return False
if y + 1 >= col: return False
res = True
if visited[x-1][y] == 0:
res = res and _rainDrop(x - 1, y)
if visited[x+1][y] == 0:
res = res and _rainDrop(x + 1, y)
if visited[x][y-1] == 0:
res = res and _rainDrop(x, y - 1)
if visited[x][y+1] == 0:
res = res and _rainDrop(x, y + 1)
return res
return _rainDrop(a,b)
这个实现里,我用了一个递归算法,如果当前坐标的高度本身已经高于需要判定的高度,直接返回 True,否则就向四个方向延伸去判定是否能够遮挡。不过呢?为了避免重复,需要一个位图来记住已经访问过的坐标。这个算法,很显然,时空复杂度是 O(m×n),因为最坏情况会遍历每个格子一次,需要格子同等数量的位图来记录访问历史。
其实在面试当场,我是没能写对的,我没有能防止重复遍历,回来写出来运行后,发现我当时写的版本会死循环。遗憾。
等我写对后,我发现,这题目本质上是一个无向图的广度优先遍历,和一维接雨水毫无关系的一个算法类别。还真是,类似的表述会是完全不同的算法。所以还是要深入去掌握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来思考算法,不能凭记忆和感觉解题。